厚植傳統文化“土壤”揚“秘境”巴東魅力
來源:巴東北所 作者:李娉 發布時間:2023年03月30日 10:59: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各地區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的傳統文化就像一條紐帶,巧妙的把歷史和當下串聯起來,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認同。
巴東是巴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巴楚和巴蜀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區之一。巴東民間藝術繁如星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土壤”。這里有纖夫文化、寇準文化、紅色文化及長江峽江號子、巴東土家撒葉兒嗬、巴東石工號子、巴東皮影戲、巴東堂戲等,是巴東重要的文化內涵。這里的民間故事傳奇感人,山歌民謠情深意切,采蓮船兒、鼓兒車優美動人、幽默詼諧。巴東民間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絢麗特色,是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紐帶。如今人們更多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精神富足是人們通往幸福的畢竟之路,傳統的節俗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有著緊密的關聯。即使歲月流轉,生活方式不斷改變,依舊能夠潤澤人們的心田。巴東北管理所佇立在巴東縣溪丘灣鄉,溪丘灣鄉建立了“巴東堂戲保護傳承基地”,溪丘灣鄉堂戲、皮影戲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巴東堂戲,始于明末清初時期的巴東民間歌舞“花鼓子”,流傳于長江以北的巴東縣及鄰近地區,以神農溪流域為盛。堂戲的表現形式:初始,于堂屋大方桌上,由飾演的一男一女,以“左一右二進三退四”的步法,繞四角踩碎步而舞,名曰:“腳踩升子底”。后轉向地面稿薦(用禾稈和干草編成的草墊),隨燈班演出,后逐漸脫離燈班,融進了本地音樂及湖南“南調”、渝東“梁山調”的聲腔和表演特色,同時吸收了川劇、漢劇等表演程式,發展為堂戲。堂戲的分類特點:巴東堂戲,是由大、小筒子腔構成聲腔,兼唱少量雜腔小調。正腔有兩類:一稱大筒子腔,主要腔調有四平、南調,另有怪腔、苦板、陰調等;一稱小筒子腔,其主腔為“南北路”。大、小筒子腔均屬板式變化體。使用巴東方言,其語音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唱詞韻轍為十三個半韻(半韻為“兒”字韻)。這里的民間藝人個個身懷絕技,他們帶徒傳藝,發揚文化,活躍城鄉,成為傳承發展民間藝術的活化石。它是巴東人民閑暇時預約心情的一種消遣,它能夠給參與者帶來身體和精神的歡愉。
傳統文化是了解中華精髓的基礎。我們傳承地域傳統文化的前提是精準認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科學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基因和特質。一是往源頭挖掘。要追溯到過去,厘清文化淵源,讓文化館里的文物、書籍里的文字、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活”起來,更好地承載與傳播中華文化、中國精神。二是往深處闡發。要講清楚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講清楚中國文化何以自信,更好地增進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認同。三是往“新”融合。要以深邃的歷史思維、長遠的大局眼光,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尋求傳統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契合處,改造陳舊的表現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生命、產生新價值。
傳統文化是價值重塑最重要的方式。當前,我國正處在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特別是在開放共享的時代背景下,思想、觀點日益多元化,好的壞的接踵而來,我們在接納其他國家的文化的同時,更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定文化自信,不能給心懷不軌的人和國家可乘之機,為了有效抵制各種影響文化自信的泛濫和干擾,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要重塑能夠獲得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支持和踐行的主流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傳統文化之“根”,它是對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不斷反思、沉淀的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成果,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
傳統文化是歷久彌新、不斷迭代的生命力。各種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歷經千年依然生動地存續于我們的現實生活,通過時代的變遷不斷迭代出“新民俗”。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才能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持續的生機與活力。一是做好文化底蘊的“傳承”。通過民間藝人老帶新等舉措,重現神韻,保留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生態”。二是做好文化傳承“鑄魂”。用現代科技為傳統文化賦能,借助科技力量穿越時空,活化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將豐富的精神內涵變得更加可視、可觸、可感。三是做好文化傳承“傳神”。通過經典誦讀、傳統文化講堂、文化講壇、專題展覽等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日常生活,使之煥發永恒魅力和當代價值。這體現了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更好地涵養和傳承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傳統文化也需要與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相結合,比如:當下疫情防控形勢下,如何足不出戶開展中秋節活動?網上云游燈會、電子寄送思念卡片、猜燈謎等,民俗傳統文化在眼前疫情防控的形勢下得到了進一步詮釋,也讓人們對節日的傳承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描摹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創新視聽呈現,引發觀眾共鳴。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奮進新征程的價值導向。“家國情懷”始終是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中國人歷來具有“家國一體”的觀念,“小家”“大國”同聲相應,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同頻共振。在個人和家庭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發生沖突時,主張“舍小家為大家”,并將其視為美德、民族大義,認為只有確保國家利益、顧全大局,才能保障“小家”的利益。愛國主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所在。 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行動指南。邁步新征程,我們要繼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挖掘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并以時代精神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更好為我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近年掀起一股濃厚的崇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民文化自信的熱潮,讓更多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同時火起來。創造性轉化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能讓文脈傳承歷久彌新,滋養我們的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華夏文明,它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情感,也傳承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價值理念與精神世界。
在這個與時俱進的今天,不斷豐富的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依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把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前創新發展相結合,賦予本土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向社會傳播其影響力,激活其生命力,不斷增強中華傳統文化的軟實力,達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目的。我們也期待更多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能夠早日適應當代社會的創新表達和創意呈現,讓更多傳統文化煥發新氣象,為人們提供更多心靈滋養與精神力量的供養。
- 上一篇:常懷感恩之心 所遇皆是溫柔
- 下一篇:讀《朱元璋傳》有感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
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湖北省紀委監委
高速公路網站